济南圣泉——在创新中奋勇前行
圣泉集团简介
济南圣泉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始建于1979年,是一家专注于各类植物秸秆的研究、开发与综合利用,涉足生物质产业、呋喃、酚醛和环氧三大树脂及复合新材料、大健康产业、生物医药等四大领域的高科技企业集团。公司是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和农业产业化全国重点龙头企业,是经国家工信部认定的济南市首家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也是目前中国机床工具工业协会磨料磨具分会、涂附磨具分会的副理事长单位。
旗下建有同行业唯一一家由国家发改委、科技部、财政部等五部委联合认定的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拥有一个国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三个国家认证认可实验室,连读多年入选中国民营企业制造业500强。
铸造用呋喃树脂全球产销量第一;是亚洲最大的酚醛树脂供应商,并建有全球单体生产能力最大的自动化生产车间,是“神舟”飞船保温原材料指定制造商。
圣泉集团是国内磨料磨具用酚醛树脂的创新引领者,在我国磨料磨具领域,圣泉酚醛树脂的市场占有率已多年稳居第一,国内超过一半的磨具企业选择了圣泉酚醛树脂。圣泉公司严把质量关,从原料采购到生产中控再到成品仓储运输均有严格的把控,并不断推陈出新,以便能为客户提供性能优异、质量稳定、分子量控制精准的酚醛树脂产品。我们致力于用最值得信赖的产品和最及时贴心的技术服务助力磨具行业转型升级。
创新之初——体制创新
圣泉集团前身叫刁镇糠醛厂,最初主要用农业原料玉米芯加工生产初级化工原料产品--糠醛。上世纪80年代,糠醛厂每年亏损达到200万元,一度是刁镇的大包袱,是刁镇人口中的“赔钱货”。1985年,时任章丘县铸管厂厂长的唐一林被镇领导委派到这里的时候,累计亏损200多万元的糠醛厂已是奄奄一息。唐一林上任后迅速摸清了亏损"病根",集中所有资金和力量,用整整3个月时间收足原料投产,糠醛厂当年奇迹般的实现了盈利。
活过来之后怎么活得好?董事长唐一林开始探索改制创新之路。1992年,公司聘请了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吴敬琏等4人做公司顾问,经过近2年筹备,于1994年1月成立济南圣泉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建立了规范、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使企业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的市场竞争主体。 成为济南市首家进行股份制改造的乡镇企业,并被农业部列为全国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百家试点单位之一。
以观念创新引领科技创新
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中央站在改革开放历史新起点上,积极应对经济新常态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在政府层面,各项深化改革政策和简政放权措施正陆续落地,助推新经济浪潮急流涌动。在实体经济层面,企业家要做的首要功课是观念创新,登高才能望远,建立抓创业、谋创新的全局意识基础就是观念创新。“双创”是对实体企业开展创新创业的总动员。
作为创新主体的企业,既要认请新常态下的增速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换是一个艰难历程,但更要增强紧迫感,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狂飙突进趋势,全面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以赢得战略主动权。创新是圣泉灵魂,也是圣泉本质之核心。圣泉人始终坚持“创新在我心中”的理念,打造成了独具特色的“立体创新模式”。以观念创新引领科技创新,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以产业创新构建全面创新,是圣泉发展之基、制胜之道。
在观念创新的引领下,在科技创新方面,圣泉将“自主创新”、“模仿创新”与“合作创新”有机结合促成了“集成创新”。在持续加大科研投入、实施“独立创新”的同时,与中国工程院、中国科学院、清华大学、山东大学、黑龙江大学、天津大学等知名科研院所建立了长期合作机制,开展“产、学、研、用”合作,有效利用社会科研能量,实现企业科研水平提升。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圣泉大胆投资,将实验室或销售公司直接建在技术水平领先和技术人才较集中的国家,有利于聘请国际专家为我所用。目前,已在巴西、德国、印度、俄罗斯等国建立了销售公司,在波兰、英国建立了圣泉实验室。还从发达国家和地区聘请了一批高居世界行业科研水平前列的技术专家为我所用。业已聘请国外专家近30人。国际化科研创新团队的形成,加快了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的科研成果转化,提高了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令圣泉迅速占领了行业科研技术“制高点”。
为完善科研管理机制、促使新项目成果尽快落地、占领行业制高点,推出“科研成果赊买制”(新上项目研发前期所有费用全部从公司领取,单独记账,包括人员税收、福利、实验室电暖气、设备折旧费等,等到项目研发成功,拿出成果并量产后,根据应用情况科研团队可以提取不同比例的收益,持续5-10年)。此举让科技人员享有充分自由的创造空间、获得应有尊重,最大限度地把全员工作热情调动起来,使企业员工与企业命运有效捆绑,让员工共享发展成果,对提高企业竞争能力乃至生命力意义重大。
圣泉承担国家“863计划”,“火炬手计划”等国家级创新项目10余项,负责起草制定国家、行业标准36项,申报国际、国家专利544项,授权298项。特别是近几年来,圣泉每年用于技术研发投入上亿元,已建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国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国家认证认可创新实验室多个,拥有博士20余人、硕士130余人。圣泉的每一次跨越都得益于改革创新。是创新驱动圣泉一步一步登上行业制高点,掌握市场竞争主动权。
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
尽管我公司在铸造材料、酚醛树脂等传统产业方面已是行业引领者,但我们并没有满足于过去的辉煌业绩。圣泉积极响应国家产业政策,坚持以科技创新推动发展质量和产业素质提升,推进企业从传统化工产业向生物科技和新材料产业转型。
2009年开始,圣泉集团把石墨烯研发列为重大技术创新专项。2014年,科研团队攻克植物秸杆提取石墨烯技术。2015年再获突破,用石墨烯智造的“内暖”纤维及“圣养”多功能服饰,具有抗菌抑菌、强大的低温远红外等五大显著功效,得到中国工程院院士姚穆及石墨烯发现者、诺贝尔奖获得者安德烈•海姆等权威人士的高度认可。
至此,圣泉在依托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上迈出了坚实一步。
加快传统产品向高端复合新材料的转化。近年来,向复合新材料产业纵深发展成为公司转型升级的重要战略,以 “轻芯钢”轨道交通复合材料、建筑节能保温材料等为代表的一大批打破国外垄断,填补国内空白的新材料的涌现,标志着公司正走在产业转型升级、跨越发展的康庄大道上。
“轻芯钢”复合材料是由酚醛树脂改性和多种增强纤维经特殊工艺加工成的一种新型高档复合材料,具有质轻高强、阻燃保温、隔音降噪、耐腐耐候、3D成型等优异功能,目前主要应用于高铁列车的风道、地板、顶板、侧板等选材。该产品科技含量高,利润空间大,发展前景美好。自2014年投产后供不应求,2015年将实现十倍增长,2016年将继续保持高速增长并有望成为过亿元产值车间,并逐步向大飞机、轮船、新能源汽车、电梯安全改造等领域发展。
生物质产业堪称“圣泉之未来”。圣泉通过技术创新实现了对植物秸秆的全元素转化利用,已经生产出木糖、糠醛、木质素、纤维素等主导产品并实现商业化,对植物秸秆的转化利用水平居全球前列。
发展适合市场需要的生物制药产业。生物医药产业,是国家鼓励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圣泉投资5000万新建了多功能精细化学品装置项目即将投产,主要生产核苷类中间体、抗尿失禁药的重要中间体、抗糖尿病药物的中间体等三大类上百种产品。眼下,正与“济南药谷”洽谈承担部分中试任务,迎来医药产业腾飞发展的大好机遇。下一步,将尽快完成从高级医药中间体生产企业到原料药生产企业和制剂生产企业的跨越,逐步改善同类药品生产销售由国外公司垄断的局面。
以产业创新构建全面创新
经过多年的探索,圣泉建立起了鼓励技术、管理、市场等全面创新的体制机制。
创新用人机制。圣泉大力倡导“用五湖四海的人干五湖四海的事”的人才理念,每年出资千万元专用于引进人才,招揽八方科技精英,建设企业“智力库”。明确提出薪酬水平要高出当地平均水平15%。
创新分配机制。圣泉在关键人才中实行“利润分享机制”,每年固定拿出公司10%—15%利润作为绩效奖金,让企业关键人才都能分享企业发展成果,真正做到使关键人才与企业同呼吸、共命运,激发了企业的活力。其次,公司采取分散式的股权结构,让大多数持股的员工以主人翁的姿态参与到企业的经营管理与决策中。
创新激励机制。为奖励在科研、生产、营销与管理等方面大胆创新中贡献突出的员工,培养创新型人才,加快企业技术创新、市场创新和管理创新的步伐,设立了由执行总裁牵头的“创新再创业活动奖励”委员会,创新奖设以下奖项:创新贡献奖、创新成果奖、创新激励奖、论文奖。奖金1000-10万不等。近五年来,累计发放奖金1000余万元。
通过巧妙设置奖项,不只是对公司有较大贡献的人可以获奖,你为公司节约了费用、降低了成本都可以获奖。除了创新再创业奖外,还设有合理化建议奖,创新合理化建议设“提案奖”和“持续改进奖”,奖励在科研开发、市场、生产、管理四个领域提出新的提案和进行持续改进方面取得成绩、创造经济效益或提高公司社会及品牌形象的广大员工。人人注重创新、全员参与创新的浓厚氛围已经形成,创新真正成为圣泉发展的原动力。
直面经济“寒潮”挑战,圣泉牢把创新“杀手锏”,给力融合各种新技术,突出“转型升级”要旨,呈现了发展速度加快、质量效益提高、结构持续优化、产销衔接良好、发展后劲显著增强的良好态势。2015年全集团利润逆势增长20%多,集团总资产达到62亿元。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长处,在经济大环境非常不景气的背景下,咱们磨料磨具行业企业也应结合自己企业的实际情况,适时进行创新再创业,保持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